第134节(2 / 2)

后娘[穿越] 元月月半 2079 字 28天前

沈影搂住吓一跳的妹妹:“三娃,我爸爸真要收养马振兴和马振刚?”

“对啊。”三娃明知故问,“你娘不知道啊?”

沈影摇摇头又点点头:“我娘不同意,昨天还跟我爸爸吵架呢。”

“那你爸爸干什么要收养?”三娃不懂,但他想弄清楚,回去好告诉哥哥们。

沈影:“我爸爸说,我们家没有男孩子。以后我们长大了,被人家欺负,都没有帮忙打架的。不像你们家,兄弟多,没有人敢欺负你们。”

“你爸爸说得对。我们兄弟出去,打遍全岛无敌手。”三娃道,“不过,你妈妈不同意,你就劝劝你爸爸,别想着收养男孩子了。”顿了顿,“其实女孩子打架也很厉害,我爸就打不过我娘。”

沈影点头:“宋老师非常非常厉害。”

“那当然,我娘啊。”三娃说着,听到一声“宋招娣,你什么意思”,下意识看沈影,“你妈?我不跟你说了,我得回家看看。我爸爸不在家,你妈可别欺负我娘。”

沈影张嘴想说,你娘很厉害,没人能欺负她。话到嘴边,三娃跑出去。小姑娘想出去看看,一看到身边的妹妹,又老老实实坐好,装作没听见。

三娃到家就看到孙宛如指着宋招娣,朝她手上就是一巴掌:“指什么指?别指我娘。”

众人懵了一下,回过神,离孙宛如最近的段大嫂连忙把三娃拉到怀里:“你这孩子是从哪儿冒出来的?不是跟大娃在一起吗?大娃那小子又跑哪儿去了?”

“婶子,回头再问他。”宋招娣制止段大嫂问下去,看向孙宛如,“你别冲我吼,是沈团长主动跟我们说,他想收养振刚和振兴。”

孙宛如冷哼一声:“你以为我整天呆在家里就不知道?你答应周淑芬替她照顾她的两个儿子,你不松口,谁敢跟你抢孩子?”

“你家沈团长。”宋招娣看向沈宣城,“沈团长,你跟你爱人说,你是来谈收养的,还是要把振兴和振刚带回家。”

沈宣城懵了,孙宛如在家冲他吼,他一直以为孙宛如是对他不满意。即便以前听他娘说,孙宛如不会为人处世,沈宣城也认为他娘对孙宛如太苛刻。

人无完人,他相信聪慧如宋招娣,也做不到面面俱到。可是看到站在他面前的孙宛如,沈宣城不敢相信,忍不住朝自己腿上掐一把:“宛如,宋老师之前不知道我想收养振刚和振兴,你误会她了。”

宋招娣想笑,碍于刘师长和鲁政委都在,咬咬唇忍住:“听清楚了?”

“不用你重复,我有耳朵。”孙宛如脸上闪过一丝尴尬,转向沈宣城,“你跟我回家。”

沈宣城下意识站起来。

宋招娣不禁摇头,这个男人看来是被孙宛如命令惯了:“等一下,沈团长,两个孩子刚才说得很清楚,哪都不去,就在我们家。你回头跟你爱人解释清楚,省得她又误会是我想把孩子推给你们。”

沈宣城很尴尬:“是我没跟宛如商量好。宋老师,师长,政委,我们,我们先回去。”

“那孩子的事呢?”宋招娣又问。

沈宣城:“我,我尊重孩子的选择。”

“那我就不送了。”宋招娣看一眼孙宛如,“孙大小姐,看在你放过我们家振兴和振刚的份上,我劝你一句,女人生气容易老,而且生气的时候最丑。”

段大嫂头痛:“小宋,你闭嘴!沈团长,你们回家吧,两个孩子还在家呢。”

鲁政委看看刘师长。

刘师长看了看鲁政委。

两人相顾叹息:“这个小沈啊。”

“我跟老刘说过,老刘还不信。”段大嫂表示很不高兴,“鲁政委,老刘,你俩正好都在,说说补贴吧。”

宋招娣提出要粮票和布票。

鲁政委摆手:“没这么发补贴的。

“特殊情况特殊处理。”宋招娣道,“粮票和布票发到振兴满十八岁,往后就按规矩来,这样也不行?”

鲁政委楞了一下:“振兴十八岁?宋老师,振兴今年十三岁,十八岁就是五年,你确定是五年?”

宋招娣点头:“振兴十八岁的时候,自立十九岁,到时候他哥俩一块入伍,我们家负担就轻了。”

“五年到是可以。”鲁政委看向刘师长,“咱们回去开个会?”

刘师长点头:“我们现在就去。”

宋招娣站起来:“谢谢鲁政委。”

“该我们谢谢你,宋老师。”鲁政委叹气,“别送了,留步。”转身的时候突然想到,“钟建国呢?这么大的事他怎么不在家?”

宋招娣把从几个孩子口中听说的事告诉他和刘师长,才说:“建国这会儿应该在你们部队关人的地方。”

“那我们也去看看。”鲁政委没想过中间还有这么一出,到门外就喊警卫员去开车。

周淑芬火化的时候,宋招娣把她的东西全烧了。然而,周淑芬会过日子,马振兴和马振刚小时候的尿布她都没舍得丢。

宋招娣怕孩子多想,鸡零狗碎的东西也全部搬过来。这几天提不起精神,宋招娣就没收拾,那些东西还在楼上客房里放着。

鲁政委和刘师长答应她的请求,宋招娣最担心的事解决了,整个人轻松多了,送走段大嫂,就带着五个孩子去楼上。

到楼上宋招娣指着一堆尿布:“振兴,赶明我把那些布撕碎给你们做鞋,行吗?”

马振兴十三岁了,懂事了,但有些事还是不懂,比如他就不明白,他妈干什么留着他们小时候的东西,明明都没法用了。

“我听宋老师的。”马振兴道。

宋招娣笑道:“你别什么都听我的。大娃,大娃呢?”

“在厕所里。”三娃道,“娘,更生哥哥也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