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八十三节全力备战(1 / 1)

经过巴顿将军的一番说教,现在所有人基本上也都明白了,他们必须得对油田进行轰炸,这是他们现在最需要做的事情,如果能够把华夏的油田给炸掉的话,那么他们至少节约了上百万的军队,如果油田不能够炸掉的话,那只能是跟华夏进行常规战役,华夏国内的人口比美国要多得多,原本美国的工业生产地是一个优势,但现在华夏也不比他们差多少,尤其是在陆地上作战,华夏的战斗力要比美国高很多,现在海空军的优势还在,如果给华夏1到2年的时间,很有可能海空军的优势也保持不住了,那个时候美国方面会更加的艰难,所以这时候必须得乘胜追击。

美国本土方面也十分支持美国北非方面军的行动,认为不能让华夏在全球各地都拥有自己的能源基地,这会让华夏占据巨大的优势的,非洲是一个十分富饶的地方,在殖民战争当中,所有的国家都把非洲看得比较重要,尤其是英法两国,他们几乎把非洲各大地区全部平分了,如果非洲有了华夏的能源基地,那么整个非洲很有可能都被华夏给吞下去,现在非洲地区的其他国家殖民地十分衰弱,一旦美国人再次战败的话,上百万的华夏军队会继续留在埃及吗?当然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,他们肯定会跨越边境线向其他国家发动进攻,其他的国家连抵抗的能力都没有,看到华夏军队肯定会望风而逃的。

当初英国人曾经对非洲作出一个评估,这个地方并没有多么重要的战略价值,但是非洲的各类资源十分的多,英国人之所以花费巨大的代价占领非洲,就是看到了这些资源的价值,虽然现在也不见得能够用得上,但将来的时候肯定能够用得上,这也是为什么英国到了最艰难的时候也不会放弃非洲的一个原因,现在如果美国人再次战败,那么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阻挡华夏占领非洲,一旦华夏开采了非洲的各类资源,那么华夏的综合国力将会上升一个台阶儿,到时候美国人想要阻挠都是不可能的,现在这个时候必须得干掉他们的油田。

通过开采油田这个事情,美国人认为华夏有一个极为简单的方式可以开采资源,所以如果让华夏占领非洲的话,他们很有可能会用很容易的方式把非洲的资源拉走,当初美国人对非洲进行评估的时候,认为沿海地区的资源还是可以的,可要是从内陆地区开挖资源的话,对美国人来说还是有些困难的,非洲的内陆地区甚至连一份完整的地图都没有,几百年来,殖民者也没有深入非洲内陆地区,他们认为那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危险,所以他们觉得开采的难度比较大,可这个事情在华夏人那里不是个事情,他们可以准确的找到矿产地点,那也就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。

综上所述,如果让华夏人真的占领整个非洲的话,那么美国人就算是将来打赢了这场战争,恐怕美国人也没有办法继续领导全世界,所以美国人现在最主要的就是要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,为了能够支援北非方面军,美国从国内调动了800多架重型轰炸机,从英国也起飞了300多架重型轰炸机,再加上他们原来的一些轰炸机,总数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800架重型轰炸机,对于北非方面军来说,这已经是相当强悍的一个数字了,北非方面军跟欧洲方面军没有办法相提并论,能够凑到那么多的轰炸机这已经是他们的权利了,除此之外,还有将近3000架战斗机护航。

美国人对于自己的行动根本就不加掩饰,在最近的两天时间里,从各处过来的大量飞机一架又一架的降落下来,这些飞机全部都是从其他地方分过来的,而且也不在乎华夏间谍的眼光,巴顿将军已经是打定主意了,这次肯定要给你们打一场硬仗,而且还是在天空当中的硬仗,各路消息源源不断的送到了白崇禧将军的手中,美国人既然是想来的话,那就让你们尝尝我们华夏的区域防空,反正在昨天的时候,下面所有的军官都已经回报了,华夏这边的区域防空都已经安装完毕,虽然赶不上欧洲方面军那么密集,但是美国人真的敢来的话,咱们这边也绝对不是软柿子。

针对美国人的这次轰炸,华夏方面从欧洲方面均得到了大量的数据,华夏方面把这些数据全部都发送给了白崇禧将军这边,让他们按照欧洲方面的这些数据做出一些调动,比如说美国人的重型轰炸机喜欢排列的队形,这个队形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漏洞,可如果要是让大数据部门的人研究一下整个队形,想要找出漏洞还是很容易的,就看你这边如何的操作了。

运输队的士兵几乎是24小时工作的,按照他们原来储存的弹药基数,白崇禧将军又给他们增加了一倍,因为白崇禧将军非常明白,咱们这边的防空士兵都是临时凑起来的,跟欧洲方面军没办法相提并论,所以他们势必要浪费更多的防空武器,如果不是害怕美国间谍进行侦察的话,白崇禧将军甚至要让他们演习一下,看看现在的区域防空网络有多么强悍,不过为了保障自己的火力点,所以还是没有做这样的事情,但是也让他们做了很多的演习,整体的大型演习咱们是不敢的,但是小范围的演习一般都没有停下。

针对现在的这个情况,除了增加高射炮和高射机枪之外,白崇禧将军还紧急把所有的防空导弹都不止出去了,按照他们原来的想法,还需要保留大约300门防空导弹的,但现在需要把所有的防空导弹都拿出来,并且已经是给戴安澜发电报了,让他们那边把所有的防空导弹也拿过来。